第(2/3)页 不再像运10那样细长同时也没有伊尔76那样短粗。 谢凯这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的运15,哪怕他回基地的时间不少。 跟旁边在里面接受改装的超7乙战机,绝对是巨无霸。 可谢凯见识到了安124跟安225这些巨无霸后,对于眼前机体比运10粗壮了不少的大飞机,谢凯真心没有什么激动的了。 何况,眼前的飞机,尚未飞上蓝天翱翔。 这,就是国内航空制造业最尖端的力量了。 “机体长4732米,翼展457米,高135米按照超级计算机模拟运算的理论飞行数据,地面最大滑行重量为154吨,最大起飞重量153吨”马老自豪地向谢凯介绍着,看着眼前的大飞机,这位大佬的眼神中如同看自己孩子一般慈爱。 “飞机自身重量多少?”谢凯比较关心这个,“运10无法作为空军加油机平台,就因为自身重量太大,能携带的燃油数量太少。” 越是进展快,深入研究,就越明白当年为什么运10被下马。 各种问题,都是太过乐观了。 国家当年根本就没钱来砸这些问题。 这些年404很大一部分资金砸到了大飞机里面,前前后后加起来,至少上百亿的资金,到现在,几乎没有见到利润,订单还是一些友情订单。 “这就是目前我们最大的进步。这架飞机,自重只有5吨。”程不时脸上更是自豪。 谢凯听到这个,顿时变得惊喜起来。 平时没有了解具体情况,现在知道了,自然惊喜。 “运10的空重都达到了5吨,运15无论是长度还是机身直径都增加了不少,怎么总重量没有增加?”不是谢凯怀疑,而是太难相信了。 要是真的,困扰国内航空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基础技术,已经被解决了。 “运10之前没有大压机,机身为了保证结构强度,不得不加厚材料另外,原本的材料也没有取得突破,这几年,在基地跟冶金工业部相关单位的合作下,原本一直没有搞出来的4高强度铝合金也开发出来,在有了大压机的锻造后,强度更高” 听到这些成果,谢凯突然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。 这些被称之为航空产业进步路上拦路虎的基础技术,终于取得了突破。 “目前国内正在研究6,苏联的b96合金技术当初我们国内拿到了,小批量实验室条件制造下,性能还不错。另外,为了进一步减轻飞机自身重量,增加机体结构,我们在运15的设计过程中加入了4钛合金。用4钛合金在大压机锻造后作为飞机主大梁,同等结构强度下,重量减少了至少吨”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向谢凯介绍着眼前这架飞机上面的技术成果。 仅仅使用钛合金,机身重量节省吨,这意味着什么? 意味着飞机可以多带吨的燃油,可以多携带吨的货物! 意味着飞机可以飞得更远 唯一不好的就是制造成本增加的不少。 一吨钛合金,尤其是4这样军用级别的顶级钛合金材料,制造难度本来就高,一吨仅仅材料都得二十多万。钛合金属于难加工材料,加工困难,加工费用更高。 “使用了多少钛合金?”谢凯估算着价格。 要是成本太高,最后这飞机价格喜人了,就不美丽了。 第(2/3)页